本周是福哥家《十年,见福》的第十九更
......
《十年,见福》第十九更
十年,破茧与飞翔
2,速度与激情
我们先从一则厦门日报“最近的新闻”开始。它很有标志意义。《看中大众消费 “招商系”拥抱“见福”——包括中外运等四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厦门网,2016年10月19日)。
本报讯(文/记者宗满意 图/记者 黄晓珍)日前,厦门见福连锁管理有限公司分别与中国外运福建有限公司、招商证券、招商银行厦门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见礼便利店快速发展和直通资本市场的大幕。
据悉,见福便利店成立于2006年,经过10年的发展,截止目前,拥有门店800余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项目总投资额已超过2.5亿元人民币,并且在龙岩、泉州、莆田、福州、漳州等地设立事业部,开放区域加盟,已发展成为一家极具影响力及价值的便利店标杆企业。作为厦门本土的连锁便利店品牌,见福便利店是巷口文化、大众消费、网络节点的综合体,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快捷、时尚、有趣的便利方式。即便处于当前经济下行时期,见福依靠战略转型、创新商业模式也始终走在行业变革的前沿,成为福建省便利店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跑者。
据介绍,厦门招行此次与见福便利店达成战略合作,将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见福便利店不仅与招商银行建立合作,还与同为招商局旗下的招商证券和中外运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其中,招商证券未来将协助见福便利店对接资本市场,实现见福便利店三五年内成功上市的发展目标。
同时,中国外运福建有限公司则与见福便利店共同合作携手拓展城市配送和民生物流服务,帮助见福便利店完成物流配送。早在今年9月份,见福投资的1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在厦门投入使用,这个配送中心可以为3000多家连锁店提供及时的物流配送服务。
目前,这4家企业均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广泛的营销和服务渠道,所在的领域又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是大势所趋。此次合作,可以使各方真正实现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紧密结合,进而为各方带来新的成长动力。
这则新闻,是我们这本写下见福十年历程的书即将完稿之际刊出的,它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触良多。9月份,在我离开厦门、返回家中的时候厦门见福公司的门店数量还在660余家,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它已经增加到800——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数字的增长更能说明问题的了,其速度足够惊人。在报道中,我发现见福又有了一个新的事业部——莆田事业部,它标志着厦门见福的“圈地”领域又增加了重要一处,它同样说明了速度,当然也同样说明了激情。
这个协议的签署,说它“开启了见礼便利店快速发展和直通资本市场的大幕”一点都不为过。它标志着见福发展又一次获得了加速度,同时也标志着见福连锁店与它用以激励员工的“未来展望”又近了一大步,这一大步,无疑会让团队与员工们的激情获得又一次新的燃烧。
如此飞快的增长速度就是见福速度。
让人瞠目的增长速度就是见福速度。
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就是见福速度。
而这速度的产生,自然依赖于见福的激情,团队和员工们火一样的激情。
我们记得,随同见福第一家店开启的“忙碌模式”,那里即存在速度也存在激情;我们记得,林玉华谈到翔安友达三家门店的装修与进驻,“友达公司提出要求,我公司与旧商家(旺全便利店)必须不停业交接,店外临时安排三个销售点,店内装修期限为三天时间,特别是此公司纪律森严,离公司路途之遥远,出入人员须提前报备申请,同意后方可进入,工期之短、任务之重,加上人员进出限制,难度可想而知,”——这里同样既有速度也有激情,见福几乎全员上阵,相互配合着,愣是在期限内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一节,我将谈到“莫兰蒂”台风的侵袭,那场让整个厦门都遭受无前例重创的风灾虽然也给见福带来了巨大损失,但我们同样可以清晰看到见福自救的速度是何等的惊人,它竟然能那么早地恢复过来,而且还奋力向参与抢险救灾的人员和群众伸出援助之手……
更值得言说的“速度与激情”,当然集中于见福物流配送中心的搬迁,这一工作无疑是繁重的,新旧物流也需要交接不停业——就在物流搬迁的前一两日,“莫兰蒂”台风登陆厦门。
在谈到物流搬迁,谈到那场台风,物流部总监李喜民甚至说着说着就发出了抽泣之声,他承认控制不住,“一想起那些事,一想起我们那几天的辛苦就……”那些日子,大约距离他心脏的柔软部位最近,连接着他内心的毛细血管。
他说在莫兰蒂台风到来的前夜。
那一夜,物流的工作是繁忙的:台风将至,中秋将至,搬迁将至,作为物流部总监的李喜民他试图一切都“赶在前头”,于是他调动了物流的全部员工加班加点……287家近100万元的货物已经全部装到了车上,那时已经是凌晨1时。还有一辆车,只有一辆了。
这时凉风已起。一直在现场指挥的张利告诉李喜民:停下,最后一车不装了,让员工们马上回家。李喜民答应下来,但他其实也暗暗决心:等董事长张利离开之后,一定要把这辆车也装好。“以我的经验,我感觉台风先过不来。再说,台风一来,这辆车就可能装不上送不出去,见福的信誉就会遭受损失。我当时想,无论如何。”
张利驾车离开。李喜民和几名员工商量,要把最后一辆车装好。不然一来台风,什么时候能配送就不能保证了。他们试图再加把力气,抢在台风之前。
就在这时,张利的车又回来了。他告诉李喜民:停,必须停!不要再装,我们打扫一下,把支在外面的帐篷收起来,让员工们马上回家!听我的!
谈到这里李喜民的抽泣之声又一次响起,他说他多亏听从了张利的决定,否则,他造成的可能就不仅是物的损失了。即使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我们收拾完,让员工们回家,不到三十分钟台风就过来了。”
那一夜,李喜民留在了物流。他和另外的员工收拾起支在外面的货架和帐篷——就在他们即将打扫完的时候台风进入到厦门。
黑暗中,暴雨硕大,狂风呼号。它就像一头——不,是一千头、一万头隐藏在黑暗中的庞大怪兽,以一种摧枯拉朽的狂暴飞速地扑过来。四周一片哔哔叭叭地乱响——不好,快点!李喜民急忙奔向物流的房间,而台风则猖獗而狰狞地追赶着他……
李喜民说自己一夜没睡,根本就睡不着,那一夜的狂风让人感觉它几乎可以将整个地球都撕碎。树枝不断地飞来飞走,周围工厂屋顶的铁皮也不断地飞来飞走,还有木块、砖瓦或者其它被风卷过来的杂物……躲在房间里的李喜民也听得见周围玻璃的破碎,狂暴的风不断把各种的物体投向四周,它甚至让李喜民感觉坚固的墙体都在发抖,只要暴风愿意,它也是可以轻易摧毁的。更让李喜民感觉后怕的是,如果他再坚持一下,真地再装完那辆车,再晚二十分钟,半个小时——他甚至不敢再想可能的后果。
之后是断电,断水,断路。
物流配送成为了大问题。加上物流配送中心的搬迁,无疑,工作量的增加是成倍的。“好在,我们早已积蓄了经验。但即使如此……”
是的,见福的几次跨越式发展让李喜民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譬如2014年,见福收购悦士,当天即有100多家门店、190余万元的货品需要配送下去,其中有一家店自己就需要5万余元的货物,单单这一家店的所需就装了整整一车。“当时,我们的做法是,公司里所有的人员都到物流。因为是刚刚收购悦士,有些线路司机不熟悉,我们就请原来悦士的督导带路……”
再譬如,2015年见福再次收购我爱我家便利店,这次收购使见福一下子又增加了30余家店。见福物流这次早有准备,他们在一周的时间里完成了顺畅的物流配送、货品清理和合并、设备设施的合并与搬运等一系列工作。而到了并购好的佳便利店,见福公司派出物流负责人员提前介入进入到泉州,当并购合同签署、好的佳便利店并入见福的当天,物流配送中心的一系列工作也随即完成,仅用了大约一天的时间。
然而,此次新旧物流的搬迁,却有了和以往的不同。
不只是遭遇了台风。不只是适逢中秋,配送任务有所增加。不只是要求不停业对接,不只是要求扩容,新物流将要满足3000家门店的配送可能。不只是这些,还有一个更为本质、更为影响的问题摆在见福面前:新物流配送中心处在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金三角工业园内,距离厦门本岛有一定的距离,在厦门本岛人看来多少有些偏远,有些不便。张利知道,多数厦门本岛的人不愿意到“岛外”工作,尽管他承诺有班车接送、在岛外的吃住行都由公司全部解决,其一切待遇都将按厦门最高标准(不低于厦商公司)执行,但员工们是否愿意去新物流工作仍是未知数,他无法确保。
董事长张利找到李喜民。李喜民向张利保证:员工的工作我来做,你放心,我们物流一定能完成好,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搬迁吧!时间再紧,任务再重,我都会尽我的努力给你圆满答复的!
话是这样说,李喜民也确是信心满满,但真到了那一天……李喜民承认自己的心也是忐忑的,那些员工习惯在岛内的工作生活,习惯了对家庭和老人孩子的照顾,这一搬迁,必然会更多地影响到他们,让他们更无法照顾到自己的家了……李喜民承认,他自己也很是不安,他怕说服的员工在一夜之后反悔,他怕还有犹豫的员工打起退堂鼓。他怕,那天早晨,从见福开向岛外的第一辆班车上,下来的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人,十几个人……
9月20日,上午。前来准备搬迁剪彩的张利也有着几分的凝重,李喜民看到他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喜悦和忐忑同时写在了脸上。李喜民知道他忐忑什么,他知道。而这时,李喜民的心里也没有十足把握。
上午10点。见福便利店物流配送中心启用仪式准备开始,那是台风莫兰蒂过后不久的新一天,部分地方的修缮还在继续中,厦门部分地方依然断水断电——新物流所在的海沧区即处于依然的断水断电中,但阳光是明媚的,它甚至比之前更显得强烈些。张利走向新物流的二楼。这时,见福物流的员工们已经集合完毕,“我站在队伍之中。我是第三个。”李喜民清晰记得自己的位置,他说着说着又开始激动,“我们物流一共有55名员工,多数人,都跟了张总三年到五年的时间。那天,新物流配送中心启用,我们55名员工一个也不少!董事长张利看得也激动,他说……”李喜民的眼里又含满了泪水,“张总后来参加市政府的会议,还谈到了我们物流,谈到我们这些不离不弃的员工们。我们跟着他,有干劲,有奔头。”
我理解李喜民的一次次激动,我理解这个男人眼里不断涌出的泪水。他说,在物流的搬迁过程中,那些员工真是可爱可敬,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他只要一想起就难以平静。他说,真希望我能再来厦门,和见福物流的一线员工们聊一聊,“他们的故事太多了,我相信你听一听也会流泪的……”
邹雪斌,在参与了物流的搬迁之后给我的邮箱发来邮件:“老仓库平移至见福便利店物流配送中心,因为时间紧迫,因为一边搬迁一边照常供应门店日常配货,因为台风莫兰蒂的正面侵袭,在长达半个月的搬迁与恢复当中涌现了一批批感人事迹:董事长张利在见福便利店物流配送中心现场制定搬迁方案,直到莫兰蒂台风来临前半小时才撤离;总经理于兴军在老仓库平衡见福便利店物流配送中心的两端尽责恪守,每天6:30第一个到,凌晨2:00最后一个离开;张开寿副总在莫兰蒂台风来临时值守老仓库,指挥物流配送,连中秋节也没有回家去陪同家人……采购部,清一色的娘子军,却敢于独立挂帅老物流清仓项目,搬运、装卸丝毫不输男同事,而且提前三天顺利完成了清仓任务。张勇,在搬迁任务下达之后,提前一周扎根见福物流配送中心,吃住都在东孚:他为员工们做好住房租赁的工作,为员工的生活提前安排,从配餐、购买生活用品、安排运送车辆和人员等等无一纰漏。而搬迁工作开始后,他又进入角色指挥调度,攻坚作战,一直奋战了20余天才回到家里。他的孩子,竟然一时没有认出眼前这个头发蓬乱、也更加清瘦的男人是自己的父亲。”
“火线支援物流的还有他(她)们:张镇舜,我不谈他都做了什么,单单是一天运动步数超过4万步的数据就很能说明,他连续2周蝉连微信朋友圈里的NO.1;吴志坤、黄伟彬,从不会拣货到拣货一哥、二哥,期间的过程也不过短短数日,年轻人的努力总能给我们别样的惊喜。王华,陈水城,哪里最脏哪里最累哪里最重就一个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勇于承担,甘愿承担;郭歆,作为拓展部的负责人,他竟然带领着拓展部的见福员工挑起重担,每项工作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好,这让公司上下各部门都对拓展部刮目相看;黄龙武,他们更是勇于冲锋,敢打硬仗,不干完活不吃饭的十足干劲被誉为见福便利店‘最具有战斗力团队’……正是这一件件动人事件,正是这样的一股股清流,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物流搬迁,是最能体现“见福速度”的事件之一,我相信任何的企业、任何的同行看到他们的搬迁效率也会伸出大拇指来的,那么短的时间,那么大的工作量,那么多因风灾而多出来的艰难,他们竟然一一克服,一一战胜。而其所以有这样让人惊讶的速度,是因为他们富有激情,因为他们在通力的合作中从不惜力,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的努力充满着自豪。
速度与激情。即使我不反复提到这两个词,从我的表述和见福人们的表述也能清晰地读到它们。它们是凸显的,它们可以在我的文字中弥漫。
在这一章节,我也希望预留一定的篇幅出来,给那些人,给那些为见福不断注入着速度和激情的人们。在随后的文字中,我尽量减少提到速度也尽量减少提到激情,但它们一定还在。
我先要谈及的是陈柳树,见福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他原是厦门另一家便利店企业“我爱我家”的老板。
1982年出生的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其中,最具传奇性的是,他是如何成为“我爱我家”便利店企业老板的。
他在2000年入职厦门市好又多购物广场,历任课长、处长之职,2004年任厦门市博天利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还在2003年起成为厦门市小家电的供应商,自2010年起,他进入到便利店行业。
他想进入到便利店行业,其出发点竟与张利有着某种惊人相似,虽然他当时并不理解所谓的“微笑曲线”理论。他认为,未来的营销企业将会有两种样式,只有这两种样式可以存活长久:一种是万达样式,建成“城市综合体”,尽可能地庞大,集全功能,满足各项不同需求;一种便是便利店样式。想到,他就要做到。
然而这时问题来了:他试图注册新的便利店企业,得到的答复是,不行。
不行。既然新注册不行,那,陈柳树就想我得寻找另外的办法——这时办法来了,机会来了:他的一个朋友,父亲是一个企业家,在他旗下有一家便利店企业:我爱我家,原已有7家门店,但因为经营不善而仅剩下了2家。陈柳树跟自己的这位朋友、我爱我家的管理者说:我想和你父亲谈谈。我想购买你们的我爱我家。
他得到的答复是:我父亲不想谈。他不想卖掉我爱我家。
陈柳树并不急于,他依然会和这个朋友一起聊聊天,也依然做着自己的小家电生意。这天傍晚,他家里的电话突然响起。
陈柳树有些激动。他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想我知道是谁打来的。我告诉你,我们的好事来了!
他的预感没错。于是,他坐进了朋友父亲的办公室。他谈自己的想法,对便利店企业的认识,谈自己的思路。那位朋友的父亲听得兴致勃勃——没想到,你这么年轻,这么年轻。他的意思是,你这么年轻,就有这么样的远见和这么明晰的思路,实在难得。
实在难得,这位朋友的父亲自然动了想要把陈柳树留下为自己助力的心思。于是,他提议:这家我爱我家便利店品牌是不卖的,但我们的合作却可以良好地完成:你陈柳树入干股,不用拿一分钱,你来经营我爱我家,其收益我们按比例分成……这对你陈柳树,可是无本却巨利的买卖。
可陈柳树没有答应。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说,我不要干股。我要经营权,我要购买您的“我爱我家”。如果您同意,我就现金进来……
于是,陈柳树成为了“我爱我家”便利店的老板。
他试图,要做便利店行业的NO.1。他的梦想和张利的梦想是那样惊人地相似。有头脑有智慧的他,也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打拼着。
但在“我爱我家”经营到五年的时候,他遇到了瓶颈,遇到了限度。“在这个发展期,我承认我的资本不是很强,已经无法完全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和目标。于是,我想到加盟,想到并购。”
在并购的过程中,曾有数家便利店企业与他商洽,其中有拥有100余家门店的便利店企业,有拥有400余家门店的便利店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厦商集团。“我选择加入见福,当然是希望自己的企业能找到‘有钱人’,继续活下去。但更重要的是,我认同张利董事长的前瞻性,我认可他的战略定位。这,更是我选择的重要原因。”
陈柳树的另一则传奇是,一次,他作为创业导师去福建永安市讲座,前去听他课的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们,当这样一个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年轻导师”出现的时候,周围的企业家们似乎多没把他放在眼里。
晚宴。永安市市委黄书记向陈柳树介绍周围的企业家们,并称赞陈柳树这个“年纪轻轻的企业家”的时候,陈柳树说话了。他说,黄书记,在您周围的是企业家不假,但我看来我们没有谁应当把自己定位为成功的企业家,我觉得您用“成功”来定位我们并不正确。我们是在做企业,也可能做得还不错,但距离成功都还有遥远的距离,我甚至认为把成功放在自己的头上其实是种危机。一是,我们继续用原来成功的方式来经营企业很可能会让企业走向下坡,这恐怕难以避免;二是,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们,包括我自己在内,谁还有当年创业时的激情和努力?谁还在吃当年同样多的苦受同样多的累?如果在我讲完之后大家都还觉得自己是“成功企业家”,那我算是白讲了。
一席话。不止让周围的企业家们刮目相看,就连黄书记也随之相加青眼:说得好,说得好!你说得太对了,就连我这个不从事经营的人都深受启发!陈先生,你坐我身边来,我想好好和你谈谈有关企业的事,我想多听听你的卓见……
2014年7月由悦士并购进入见福公司的林玉华说,她从1997年便参与便利店的工作,到现在已经有近20年的从业经验。她的话题集中于2016年9月20日进行的物流搬迁,她说这项工作让她感触颇深,“那种团队精神,那种合力,是我几十年来从来没遇到过的。”她说,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那样一下子就扑下身子,直到干完当天的活儿直起腰来,才感觉到腰酸背痛和突然压到身上的劳累。“大家都那么干,都那么拼。我觉得自己在那时,一直被激励着被感染着。”
之前,她从没在物流工作过,这是第一次。
整整十余天,她都是晚上10点、11点下班回家。那些小姐妹们也是如此。可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地,一点儿都不会觉得时间。而那时,她还要负责因台风天坏掉的广告牌的处理,大约有几十块;她还要为新开的门店进行装修设计与规划……她说,还好,已经顺了,这么多年下来门店装修等内容见福建店部已经有了一整套完整的规程,有了它的标准化设计,而且也不需要再与制作商一家家谈报价、谈费用。
“虽然忙了些,但有标准化设计方案,也就不是很累。”林玉华说,在进入到见福之后,她感觉工作上更加顺畅了。“我在张总、于总那里尝到了很多。”“8月份,见福新开了33家店,日均1家新门店。工作量是大,但我们也都能顺利完成。过一两年,见福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但我们有一个标准化、整体化的统一设计,是能够适应这样的速度的。”
因为是女性,我也在采访中增加了有关家庭的内容,她承认,自己确实对家里的事情较少去顾,大多数的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她有两个孩子,大女孩已经上大四了,而小儿子也渐渐长成了男子汉,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了。
店管部总监,黄龙武。他也是一个不愿意多谈自己的人,他大约也觉得自己的工作、生活“小河流水,平平淡淡”,他大约也把自己的全部所做都看成份内,而不觉得苦和累。他谈到的是公司,董事长张利,“我在没进见福之前曾做过零售,也曾在一些公司里做过,遇见过许多的老板。我也回答过您的问题,我觉得见福和其它公司更大的不同是公司的环境、氛围好,能接纳人,能给人施展的机会。”
我谈到那次月会张利对他和其他负责人的批评。“你怎么看待他的批评?”
他说,作为企业的老总,张利董事长当然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他不能不讲,也不能不讲透,否则就是他的失职,不讲问题的企业是很难有未来的。但是在见福,老板指出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且是让你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像有些企业老板那样,急于换人——他不换人。他常说手指有长短,不能统一要求。他要做的,就是把人的潜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老板看重育人,只要是选好的人,他都尽量地想办法留下他。这个人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没关系,他会帮助你发挥长处,控制短处。”
当我问及店管部的业务范围的时候,作为店管部的总监,黄龙武似乎颇有些自得:“这么说吧,一家店,合同签下来,开完业,运营中的任何问题都归我来管。”
——任何问题?我问。
是。黄龙武说,是任何问题,运营上,督导上,包括员工的培训——因为门店的员工管理是归店管部负责的。“我想和你谈一点我的感触。我觉得在企业,它的团队一定要强,一定要配合好。大家在一起,就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能说我是这个部门的领导我就只负责这个部门的事,这样是不行的。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应当懂得,为总的问题负责。”黄龙武很是认真地谈到。
作为店管部的负责者,他当然要为开好每一家店设计经营,设计方案,为它们的发展献计献策。每一家店销售的优或良,好与差,他都会挂在心上。某年,厦门见福160店一侧突然新开了一家门店,隶属于另一家便利店连锁,它依靠雄厚的实力和早有设计的营销方式与160店形成强力竞争,至使这家见福的日营业额从4000余元一下子减至2000余元。
怎么办?店长苦无良策。
这时黄龙武提出了他经过思虑的方案。随后,160店(电子城一店)开始重新装修。货品结构、价格、档次也均做出相应调整。某些货品的促销活动也同时进行——当日,160店即创下了日营业额达30000元的新高,之后一直在日平均5000元的水准上。它,当然是店管部一个相当成功的案例。而像这样的案例其实还有很多。